邂逅扎染艺术,探秘非遗文化--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寻访扎染博物馆实践活动

2024-11-05 11:59:57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

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

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

当时不采撷,作色几飘零。

为体验扎染之美,传承非遗技艺,11月2日下午,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本部校区四(8)中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来到南通扎染博物馆,开展了以“邂逅扎染艺术,探秘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寻访活动,探寻历史脉搏的跳动,触摸蓝印花布的印染技术,感受代代无穷的文化魅力。

溯古寻历史,领略扎染之美

活动伊始,博物馆的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及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它融合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领略了扎染技艺的千年风采。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它是织物在染色时,将部分结扎起来,使结扎的部分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以绳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除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其染料主要来源于蓼蓝,即板蓝根,其叶经过发酵、氧化之后,便形成了一种叫靛花的漂浮物,比蓝色的染液更鲜亮,由此便有了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眼前摆放的便是织布机。聆听完老师的细致讲解,队员们迫不及待地亲手实践起来。

在满怀爱与希望的寻访征途中,扎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为队员们传授书本里的固有知识,更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向艺术之美的璀璨大门。 

习扎结之法,染就与众不同

在非遗扎染传承人的悉心引领下,小小的一只兔子,在孩子们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与一双双灵巧小手的作用下,被赋予了勃勃生机。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捆绑、染色、蒸煮、解绑以及晾干填充棉花等一系列步骤,深刻体验到了扎染艺术的无穷魅力。同学们热情高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大家热烈交流心得,共同沉浸在扎染创作的乐趣中。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不到最后一步,你永远不知道布料会,被染成什么样子,这就是扎染的魅力所在,每一件扎染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它自己的褶皱痕迹与纹理。 

巧手扎锦绣,布里扎斑斓。染艺流芳,扎染技艺在方寸之间展现自然生态的灵动韵味,诉说着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情。展望未来,每一位队员的心中播下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继续书写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 

写寻访心得,诉说非遗文化

队员周思成:通过亲手制作扎染玩偶,我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并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继续参与类似的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队员曹崔琦:我们永远也猜不到扎染拆开之后的样子,每一次的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最后的拆成品就如同拆盲盒一般,我想这就是扎染的魅力吧!

队员张艺铭: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撰稿:梅颖

图片:梅颖

编辑:徐东 作者:梅颖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