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17:1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作者:朱国娟 编辑:瞿凯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元素,承载着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山水美育”是以地方山水资源为载体和媒介,融合中国山水哲学与审美精神的美育课程理念,强调通过与地方山水资源互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欣赏、表现身边的美,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碧水丹山的自然风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地方山水文化资源为当地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直观、生动、宝贵的素材。基于此,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设计了“山水美育”主题课程,依托一方山水,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为新时代美育课程建设提供新视角与实践路径。
塑造感受美的环境
“山水美育”主题课程利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资源,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审美情境中,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实现审美过程与育人过程的统一。
实践中,教师利用山水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与生活,通过观察、写生、思考、感悟,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情境中积累视觉意象,锻炼无意注意能力,为大脑建立“视觉意象库”奠定基础。比如,在教授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认识身边的树》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公园,观察武夷山市市树——香樟树。学生通过五感体验,对香樟树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促进了审美思维的发展。
“山水美育”主题课程注重文化艺术资源的融合。教师将艺术作品、历史故事与社会生活等元素融入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感。例如,结合学校的春、秋游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研学访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古建筑等场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美术学科知识,增进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使创作的作品更具真情实感。
培育欣赏美的眼光
在“山水美育”主题课程实践中,教师通过展示以地方山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就在身边”,并指导他们欣赏、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
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山山水水》一课为例,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以武夷山美景为主题,提升学生对家乡山水之美的认识。课堂上,教师从武夷山的传说故事引入,再引导学生学习摄影师捕捉自然之美的技巧,进而指导学生欣赏元代画家方从义的《武夷放棹图》,体验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并通过吟诵题画诗感受家乡山水的诗意美。这一过程从现实到艺术、从具象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家乡山水的情感。
“山水美育”主题课程通过户外郊游、艺术作品欣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让他们能发现野百合的生命之美,感悟老樟树的纹理之美,理解古建筑雕刻花纹的文化之美,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
开展表现美的活动
“山水美育”主题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的实践化、生活化。教师利用地方山水美育资源,开展单元式、主题式、项目式等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线描、色彩、剪纸、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表达对山水美的感受。
例如,教师在校本课程“剪纸”中设计了以“武夷山——鸟的天堂”为主题的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预设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内容——低年级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剪纸基础知识融合,中年级段将语文与自然观察结合,高年级段将科学探索与创意实践融合,形成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的课程体系。
低年级段,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关于武夷山神话故事的视频,欣赏清代画家沈铨的《百鸟朝凤图卷》,激发学生对“观鸟”的兴趣,并通过剪纸活动表达出对鸟的情感;中年级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与实地考察体验鸟之美,学习裁剪鸟类羽毛的特有纹样。高年级学生在科学教师引导下,深入了解武夷山鸟类的生态知识,将线描、色彩写生与剪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工艺美感的礼品袋等文创作品。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美,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培养了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激活创造美的思维
激活学生创造美的思维是“山水美育”主题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立足地方山水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创造,激发创新精神,并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与认识,进而表达内心情感。
在教授湘美版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武夷山的余庆桥、遇仙桥、扣冰桥等古廊桥。这些桥梁结构优美,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师将《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与余庆桥作对比,让学生在欣赏古代桥梁建筑之美的同时了解余庆桥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建筑形式美、工艺价值和文化精神的认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描的方式描摹古廊桥,再展开想象,画一画幻想中的古廊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描写出古廊桥之美,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古廊桥美学特征的理解,锻炼个性化创意表达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从表面图像观察逐渐过渡到对图像背后文化信息和情感意义的深入分析与思考,学会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思考、表达对观察对象的审美理解,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个人独特的“视觉意象”存储在大脑中,有效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能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山水美育”主题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促进了学生对家乡自然和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为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开展美育活动提供了具体、可供借鉴的实例。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开放课题“基于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山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CA2023341)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9版 版名: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