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6:58 来源:未来网 作者:曹凌 编辑:郭超
盛夏的醴陵嘉树镇,蝉鸣撕扯着灼热的空气。玉茶小学的绿茵场上,一群孩子手持彩绸翻飞、竹骨轻响的“星子灯”,踩着铿锵鼓点腾挪跳跃。当第一滴汗水融入这片青翠的校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与音乐学院“绿茵乐章”服务团的故事正悄然开始。
▲星子灯首舞
“灯影要随鼓点起落,脚步要像流水一样连贯!”志愿者陈栋梁的指令穿透热浪。十岁的张子谦起初总踩不准节奏,竹骨缠住彩绸急得小脸通红。大学生程逸凡蹲下身,手把手带他感受鼓点震动的节奏:“别怕,星子灯的老艺人说,灯乱心不乱。”绿茵场上翻飞的彩绸与竹骨的轻响交织成独特的韵律。汗水浸透了志愿者的衣衫,也浸润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初识。“以前只在老照片里见过,没想到我也能舞它!”一位孩子自豪地说。
▲课堂上的互动实验
音乐教室的旧窗棂外,常趴满好奇的村民。当稚嫩童声齐诵《思情鬼歌》古老歌词时,连蝉鸣都安静了几分。“音调要像山泉往下淌,不是往上冲呀!”大学生郑悦模仿孩子唱跑调的模样,逗得满堂大笑。她将音高训练化作“跳房子”游戏——脚下踩着音符格子,童谣自然流淌成旋律。这首歌谣,是醴陵先民对爱情直白滚烫的呐喊,歌词里是火辣辣的相思与对自由的渴望。对这群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歌中浓烈的情愫或许尚显遥远,但那奔放的旋律和朴素的词句,却天然契合了他们未经束缚的赤子之心。
▲童声里的《思情鬼歌》
“溺水不是怪兽,是藏在温柔水下的黑洞!”安全教育课上,志愿者用“黑洞”比喻暗流,孩子们瞬间瞪圆眼睛。他们模拟落水场景:有人抛出水瓶当救生圈,有人解下红领巾结绳施救。
在心理课堂,一面画满彩色线条的黑板成了焦点——“这是‘我的幸福泡泡’园地。把让你感到幸福的瞬间,写进泡泡里!”志愿者刘奕婷温柔引导。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上前:“周游世界”“考试成绩96分以上!”“我喜欢看的书出了下一册!”一个个质朴的“幸福泡泡”被填满、画满,汇聚成一片温暖的光海。内向的小军画了一个大大的房子,小声说:“希望爸爸回家时,我们也有新房子住。”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成了孩子们倾诉心声、感受被接纳的安全港湾。
▲幸福泡泡墙
▲团队合影
七天的陪伴,种下三颗种子:舞动星子灯时文化自信的挺立,防侵课堂中安全意识的觉醒,心理画纸上向阳生长的勇气。当服务团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之时,孩子们追着奔跑,将写着“老师别忘了我”的纸团奋力掷向空中。一个特别的小纸团被塞到了志愿者的手里——它比别的更皱、更紧实,上面画着星子灯与音符,歪歪扭扭的字迹却重若千钧——“我听见心里开花的声音,下次,还来吗”。
▲纸团上的约定